你是否曾興致沖沖報了各種網課,卻很少認真看完、深入學習?
買來的書翻了幾頁就當讀過了,從此在書架上吃灰?
咬牙花幾千塊辦的健身卡,只在頭兩個月打卡幾次?
期望變得更好,卻又對自己薄弱的自制力感到無能為力?
先別慌,要知道即時滿足、避難趨易,這些都是人的天性,是生物學上的本能。
學者梁文道曾說:“每個年輕人,都相信自己能飛,而中年人在煽動翅膀時,兩邊羽翼上還掛著甩不掉的重重的秤砣。”
是啊,年少時,我們都信心十足,不甘泯然于眾人。
可漸漸地,我們會發現自己并沒有什么特別,每日疲于應對各種大事小事,對曾經不屑一顧的種種規則也默認遵循。
眼看著那些優秀的同齡人絕塵而去,不禁焦慮:“為什么沒有在最好的年紀及時覺醒?”
沒錯,人與人之間的根本差異便是認知能力上的差異。
成長是克服天性的過程
有句話說得好:“你永遠也賺不到超出你認知范圍的錢。”
更高的認知層次,賦予了你高瞻遠矚的思維方式,它會影響你的每一次選擇,進而改變你的命運。
所以,與其做看似醒著實際上卻“睡著”的人,不如主動提升自己的認知能力。
我們擁有三重大腦:理智腦、情緒腦和本能腦,這三重大腦,但理智腦的形成時間晚、影響力小,這就造成了我們在做決策時會下意識地出自本能,或是受當時的情緒所趨使。
如何培養理性思維?與其靠著天性和感覺野蠻生長, 不如遵循科學的方法來練習。
《認知覺醒》就是這樣一本普通人的成長實用手冊,作者通過讓我們了解大腦的基礎思維規律來看清自己,教會我們如何刻意練習、深度學習,從而內化出真正的認知驅動力。
《認知覺醒》 作者:周嶺 出版社:人民郵電出版社
當我們想要變好或是學習某項新技能時,首先要準備好充足的耐心。
正如馬云所說:“今天很殘酷,明天更殘酷,后天很美好。但絕大多數人死在明天晚上。”
被愛因斯坦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復利效應也告訴我們:要理智冷靜地面對前期的緩慢增長,一旦堅持到達拐點后,便會飛速提升。
保持耐心的同時,應當經常在“拉伸區”練習。
研究表明,我們的能力以“舒適區一拉伸區—困難區”的形式分布。
貿然跨到困難區,你會很容易因受挫而放棄,始終留在舒適區則會停滯不前。
就像小孩子練琴,一首曲子從頭彈到尾,在最難的地方每每下意識地含混過去,看似勤奮,其實只是讓熟練的部分更熟練,難點并沒有突破,這就是一直處在舒適區。
與其如此,倒不如專心用半小時只練習最難的那一段,因為在拉伸區進行刻意練習效果才會更好。
高爾基曾說:“每一次克制自己,就意味著比以前更強大。”
是啊,所謂成長,其實就是克服天性的過程。
而當我們理解了基本的思維規律,就能從根本上改變固有思維,從而提升認知力,從“沉睡”中蘇醒,汲取嶄新的能量,重新與這個世界相處。
來自十點讀書